关学的人生抱负和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是为万世开太平,是为国为民为天下百姓。
所谓实体,非就事物上见不得。如所谓"欲"、"其"、"而后",皆虚字。
物格是要得外面无不尽,里面亦清彻无不尽,方是不走作。凡自家身心上,皆须体验得一个是非。[10] 《朱子全书》卷四十六。若未信朋友时,且一向去悦亲,掉了朋友不管。[16]人们通过对事物的接触,介入事物演进的过程,格物而获致知的效果。
或谓但正心,不须致知、格物,便可以修身、齐家,却恐不然。分作两时,先要究穷物理,讲得处处明了,方来躬行,与孔子之教,真是天渊。有的官员到一个比较后进的地区,会带来新的知识,就像苏东坡到海南,带去很多种植和饮食的知识一样。
战争常常是不智的表现,战争不是人类问题的最后解决之道。需要从小就有这个训练,这是中国人做人和立国的基本道德依据。你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究竟能不能实现大同,我相信那是很遥远的事。
六经的文字经过孔子删订,汉代重新整理,形成可靠的定本。我今天讲的这些价值理念是当代价值建构的必要组成。
所以今天学习六经,学习国学,应该从《论语》开始。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但是在表述上,在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彼此可以互相阐释。中国历来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价值教育。但文化的精神建设比之经济的发展,显然比较滞后。
可是精神价值的建构是一个长过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因此我觉得从小学开始,应该开国学课。真正带有恒定性的文化精神价值,都是稳定的、恒久的。但这个世界既然产生了那么多的纷争,最后透过纷争走向和解,从而达至大同,不是没有可能。
但我们现代教育在这一方面反而有缺失了。所以我主张通过开国学课,补充上价值教育这一课。
直到后来人家打来了,我们的大门被撬开,狼狈不堪。20世纪是一个纷争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会蒙受那么多的灾难吗?人们可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走向和解?中国文化里面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认识人类自己可能找到解决之道。
我的期待是,经过长期熏陶,循序渐进,包括敬、诚、信、恕、和、耻等在内的这些六经的基本价值伦理,能够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事实上,只有把国学理解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六艺之学,才能和国民教育结合起来。近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是一条英明智慧之路。但是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一些,应该更和谐一些,应该有话好好说。但这个过程会很长,不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事情,甚至是一百年、几百年的事情。《论语》《孟子》讲的义理,就是六经的基本义理,只不过孔子的表述,是把六经的义理化作了日用常行,更容易阅读理解。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理想,希望世界大同。但是在康熙末年以后的清代中叶,中国关闭了跟西方交通的大门,这个对中国损失极大。
当代文化建设少不了传统资源的补充。这是一个大战略,不是一个小技巧
一个就是孔子电影,2010年《孔子》电影的出现,从对电影的积极反应来看,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对于孔子的共识。所以我想说,国学经典汇编热,是这一波国学热的一个具有起点意义的文化事件。
而社会与民众的需求是推动国学热的主导动力。就其结果而言,则不能不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小的曲折。但是我想这些批评对于这一事件的出现虽然表达了批评者自己的意见,但是都没有真正了解到这个宣言发起的意义和立场。2006年1月,《光明日报》建立了国学版,它本来的宗旨不是写学术文章,而是写给大众看,写给普通人看,所以国学版的初衷和整个方向是自上而下的社会文化传播,这与自下而上国学热的推动,对国学知识进行普及的目标是一致的。
这两个方面共同推动了整个今天国学普及的自下而上的发展。这个宣言的宗旨延续发展到尼山论坛。
这个论坛突出文明对话,在我看来,就是希望能够建立在全民的文化共识基础上,表达对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的态度,我们对此应该有一个积极的肯定,这是关于文明对话的第二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学的文化自觉。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以上就从经典汇编、文明对话、国学普及、国学机构四个大的方向和事件,粗略的概括一下近年来我们所经历的一些文化现象,提出对其中的意义的一些理解。
主流媒体参与国学热,这个作用非常大。总体来讲,从2002年开始这个经典汇编现象可以作为我们判定近十年来国学热的第一个起点。
纪念孔子诞辰公祭大典2005年9月在曲阜孔庙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公祭,在海外影响很大。尼山论坛是面对全球文明对话的一个国家级论坛,由文化界主导,而政府也参与表达的。在最近十余年的国学热中,第一个事件我想讲的是关于儒藏编纂。这项工程后来在几个大学的发展,各有不同的方向,如北大是以中国的儒家经典与文献为主,人民大学则以东亚、海外为主,汇编日本、韩国、越南历史上的儒学文献,四川大学则结合自己的宋代古籍整理计划进行。
2002年开始,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四川大学都提出儒藏工程的计划,2003年教育部正式发布儒藏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由北大牵头,儒藏项目后来在国家社科基金也得到重大项目立项支持。像我刚才讲的,这个宣言其实反映了政府、专业学者,学术界、知识界、文化界的一种面对全球化挑战的对于中国文化的共识。
第二个事件就是甲申宣言。因此,虽然经历了这次曲折,但从整体上看,整个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人民对民族文化的信心不会减弱,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的信心不会动摇,文化界和广大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和守护不会改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方针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我对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景是乐观的。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权利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第四点,关于国学机构。